近期,北京市政府印發《北京市碳達峰實施方案》(以下簡稱《方案》),提出主要目標:“十四五”期間,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持續保持省級地區最優水平,安全韌性低碳的能源體系建設取得階段性進展,綠色低碳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取得明顯進展,具有首都特點的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基本形成,碳達峰、碳中和的政策體系和工作機制進一步完善。到2025年,可再生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4.4%以上,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4%,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確保完成國家下達目標。
“十五五”期間,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持續下降,部分重點行業能源利用效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,具有國際影響力和區域輻射力的綠色技術創新中心基本建成,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率先取得顯著成效,碳達峰、碳中和的法規政策標準體系基本健全。到2030年,可再生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5%左右,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確保完成國家下達目標,確保如期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目標。
《方案》提出,深化落實城市功能定位,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。中心城區要持續疏解非首都功能,以低碳化為導向推動城市更新。平原新城要加強低碳技術示范應用,探索實施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,實現低碳發展轉型升級。生態涵養區要以可再生能源規?;脼樽ナ痔剿魈歼_峰、碳中和路徑。加快建設綠色社區,推進農村綠色低碳發展。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國家綠色發展示范區,建設近零碳排放示范園區,在張家灣、宋莊、臺湖等特色小鎮打造一批綠色低碳樣板,并構筑綠色低碳全民共同行動格局。
強化科技創新引領作用,構建綠色低碳經濟體系。推進能源領域國家實驗室建設,謀劃布局一批新型研發機構和科研平臺。開展碳達峰、碳中和科技創新專項行動,打造能源技術迭代驗證平臺,圍繞新能源利用、智慧能源互聯網、新能源汽車、智慧交通系統、氫能、儲能、建筑零碳技術、碳捕集利用與封存(CCUS)、森林增匯等重點領域開展技術研發攻關,盡快實現關鍵技術突破和產業化示范應用。充分發揮“三城一區”主平臺作用,加速碳達峰、碳中和科技成果轉化,搭建應用場景,在智慧低碳能源供應、低碳交通和低碳建筑等方面逐步形成完備的技術支撐能力,將北京建設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和區域輻射力的綠色技術創新中心。
同時,積極培育綠色發展新動能。圍繞碳達峰、碳中和激發的產業需求,持續推進綠色制造體系和綠色供應鏈體系建設,大力發展新能源、新材料、新能源汽車、氫能、儲能等戰略性新興產業。積極培育龍頭企業,搶占綠色產業發展制高點。培育壯大綠色低碳產業咨詢和智能化技術服務新業態,為綠色低碳發展提供全方位技術服務。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綠色產業集群,積極推動國家鼓勵的綠色技術和服務的出口,帶動綠色產業的輻射和輸出。
持續提升能源利用效率,全面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。完善能源消費強度和總量雙控制度,嚴格控制能耗強度,增強能耗總量管理彈性,在政策激勵和考核指標設計等方面,促進社會主體積極主動提高可再生能源應用。實施能量系統優化、供熱系統改造、余熱余壓利用、節能產品惠民等工程。強化能源精細化、智能化管控。嚴控化石能源利用規模。按照“節能、凈煤、減氣、少油”總體思路,實現化石能源消費總量逐步下降。加強應急備用和調峰電源建設。
《方案》還明確,要積極發展非化石能源,到2025年,太陽能、風電總裝機容量達到280萬千瓦,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暖面積達到1.45億平方米左右,新型儲能裝機容量達到70萬千瓦,電網高峰負荷削峰能力達到最高用電負荷3%—5%,市外調入綠色電力規模力爭達到300億千瓦時。到2030年,太陽能、風電總裝機容量達到500萬千瓦左右,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暖面積比重約為15%。
推動重點領域低碳發展,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。大力推動建筑領域綠色低碳轉型。大力發展綠色建筑,新建政府投資和大型公共建筑執行綠色建筑二星級及以上標準,到2025年,新建居住建筑執行綠色建筑二星級及以上標準,新建公共建筑力爭全面執行綠色建筑二星級及以上標準。到2025年,實現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積的比例達到55%,力爭累計推廣超低能耗建筑規模達到500萬平方米,力爭完成3000萬平方米公共建筑節能綠色化改造,新增熱泵供暖應用建筑面積4500萬平方米?!笆逦濉逼陂g,建筑領域碳排放持續下降。深度推進供熱系統重構。堅持可再生能源供熱優先原則,統籌實施智能化控制、供熱資源整合、熱網系統重組等措施,提升可再生能源供熱比重。著力構建綠色低碳交通體系。到2025年,中心城區綠色出行比例達到76.5%,新能源汽車累計保有量力爭達到200萬輛,公交、巡游出租、環衛等公共領域用車基本實現電動化。到2030年,當年新增新能源、清潔能源動力交通工具比例不低于40%,營運交通工具單位換算周轉量碳排放強度比2020年下降10%,中心城區綠色出行比例力爭達到78%。
此外,《方案》指出,要研究建立適合本地生態系統的高碳匯、低揮發性有機物排放樹種庫。到2025年,森林覆蓋率達到45%,森林蓄積量達到3450萬立方米?!笆逦濉逼陂g,森林覆蓋率持續增長??刂品嵌趸紲厥覛怏w排放。加強對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的監測統計和排放控制,開展示范工程建設。